2012年5月5日星期六

【揭密】陈光诚离开美大使馆内幕及谈判 中共有三怕

【大纪元2012年05月05日讯】(大纪元记者郭惠综合报导)自4月27日陈光诚进入美领馆,6天后又"自行离开"到现在的要求赴美,几天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面看充满了戏剧性,然而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中共的恐惧、利诱、胁迫、阴谋和欺骗,每一个细节都不简单。

从今年2月王立军闯美国驻成都领事馆,及被立案调查到4月陈光诚走进美国驻北京大使馆。进入2012年,每一件发生的大事似乎都将矛头对向了中共血债派等。

一怕:陈光诚示范效应 胁迫骗陈光诚"自行离开"美使馆

5月2日,外界最初获得陈光诚离开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的消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外宣称其"自行离开",美国大使馆也强调陈"很高兴"离开,从5月3日骆家辉在北京新闻发布会上曝光的情况看,原来陈光诚在美国使馆的6日中,受到中共的恐吓。中共恐吓陈光诚,若不离开使馆,就要暴力对待其妻子及家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光诚被迫作出走出使馆的抉择。

然而,在他走出使馆不到几个小时,就深感外界环境的恐惧,周永康控制的政法委系统故意在陈光诚山东老家制造恐怖气氛,恐吓其朋友及家人,令陈光诚越来越感到没有安全感,从而改变了留在国内的初衷,决定离开中国。而这一突发变故,把中美双方私下达成的让陈光诚"自行离开"加"下不为例"的协议曝光。

中共的"自行离开"以及美国表达的"陈光诚属于个案"并暗含"下不为例"的意思,都属于中美协议内容。

中共政府担心陈光诚事件演变成"示范效应",惧怕广大民众纷纷效仿陈光诚,走进美国等西方使领馆寻求庇护。因此,中共用计设法先答应陈光诚提出的要求,包括离开山东老家,去别的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等,想方设法先将陈光诚骗出使馆,而不希望陈光诚直接从美国大使馆被送去美国。

二怕:陈光诚从美使馆出来后留在中国 美国介入中国政治

中共首先要让陈光诚出来美国大使馆,否则中共会出现统治危机。出来之后,中共又害怕陈光诚留在中国,因为陈光诚已经表明,他的愿望要追查这些年对他进行非法迫害的政法委,陈光诚在美国大使馆给总理的视频呼吁中,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周永康控制的政法委系统的维稳黑幕。

中共政权恐惧陈光诚留在中国会成为"倒周"、"废除政法委"的利器,并让美国有插手中国的机会,触发中共立即倒台

在这次中美谈判过程中,由于周永康耍流氓,中共一边用扣押陈光诚家人来威胁陈光诚必须尽快离开美国大使馆的流氓手段、一边用承诺美国政府让陈光诚"生活、大学进修、家人团聚和离开山东到天津"欺骗的手段,让陈光诚先离开美国大使馆之后,中共立刻变脸,故意撕毁协议,让官方媒体高调威胁和谩骂美国和陈光诚,故意制造恐怖气氛,让国际舆论起来,催促陈光诚以"合法渠道离开中国"。

比如,在中美刚达成协议、国际社会还高度关注、大批境外媒体留守医院门外情况下,周永康就故意制造恐怖气氛(到夜晚还不给陈光诚一家供饭让陈光诚感受到报复开始了、软禁胡佳的妻子、抓捕和殴打江天勇、阻止陈光诚的支持者和朋友进入医院看望、控制和间歇性开通陈光诚电话接通情况等等),这种明显挑衅,却又给陈光诚机会把遭遇播出去,炒热该事件关注度、使陈光诚事件升级的作法显然不符合中共政府一贯的在表面"做秀"给国际社会看,而在国际社会不再关注以后才实行打击报复"秋后算账"的行径。

中共现在要达到的目标是将陈光诚通过中方所称谓的"正常渠道"送去美国,这样既挽回了中共的统治危机,挽回其面子,同时也杜绝陈光诚事件对广大中国民众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不能让陈光诚在国内实现其对温家宝总理要求的三条。

同时,中共又高调威胁美国,不能插手中国的"内政",谩骂中国驻美大使骆家辉。

5月4日,北京日报刊文《 媒体评论:从陈光诚看美政客拙劣表演》,指责陈光诚已成为美国政客抹黑中国的工具和棋子,并称美国驻华使馆行为有损国格。此外,该文指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处心积虑地跑到中国找茬捣乱,其"平民生活秀"、检测北京空气质量等行为,与其大使身份极不相称。

北京《 新京报》题为:"美国外交官不能逾越自己的本份",批评美国"作为外国政府派驻别国的外交官,有义务带头遵守驻在国的法律和尊重驻在国的文化。一些美国外交人员以非正常的方式将中国公民带入使馆是在制造话题推波助澜,这背后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驱动,而非所谓的美国价值观。"

参与其中的报纸还有被中共左派控制的《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

中共血债派害怕美国以监督陈光诚的安全等为理由,介入中国政治,在中国本土"干政"。所以将陈光诚"骗出来"之后,还要将威胁升温,在舆论上造势。

北京多家媒体突然于5月4日集体发表评论,点名批评美驻华大使骆家辉胆大妄为,称陈光诚已成美抹黑中国工具,通过舆论漫骂、叫嚣,妄图制止美国进一步插手陈光诚事件。

作为同是血债派的现任北京市委书记,为了不被清算,一直配合、参与周永康、曾庆红对胡温发难、搅局。4月31日,《北京日报》发表了《我党最高领导人何时称"总书记"》的文章,刘就曾跳出来直接挑战现任总书记胡锦涛和继任的

三怕:温家宝追查陈光诚提的三点要求 触发中共倒台 在陈光诚事件上边缘化温家宝

陈光诚上个月在视频中向温家宝提出三点要求,并将矛头直指周永康。他要求温总理彻底调查及处理对他的指控以及对他使用暴力,检讨维稳机制;要求保护他家人的安全;要求彻底调查内地贪污和滥用权力,给人民一个答覆。

江泽民的大总管、血债派幕后大佬曾庆红、周永康5月2、3日连续两日在操控的海外喉舌《环球时报》发表评论《挟洋能自重的时代早已过去》(几小时后被胡锦涛办公室拿下)及《陈光诚和美国驻华使馆都应保持角色清醒》挑衅。进一步威胁陈光诚,威胁美国,恐惧美国在问题上给北京公开施加压力。

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个敏感时期,中共环球时报、北京报纸集体突然对着美国大使馆发难,遥相呼应。制造舆论逼迫美国使馆不得干涉中国内政,免于欠下的血债被追查、曝光;同时制造恐怖气氛,恐吓陈光诚,逼迫他改变初衷离开中国。随着他的离开,对温家宝提出的三点要求将会不了了之。

5月2日,《环球时报》发表名为《挟洋能自重的时代早已过去》的评论,血债派周永康、曾庆红在被拿下的短命评论中高调强调不允许美国插手中国政治,并希望通过舆论将温家宝打成"卖国"、"挟洋自重",并将其边缘化。

最后再让陈光诚以出国留学的"正常途径"离开中国,将其赶走,模糊掉他所提出的三点要求,淡化温家宝在陈光诚事件中的作用。

曝光周永康及其背后势力在陈光诚离开美国大使馆事件上耍流氓手段的目的

首先,现在陈光诚事件的骤变和欺骗手法是周永康惯用的阴招,通过利诱和威胁二个手段,让美国作为"国际警察"放弃对中国社会更大的道义承担,同时把舆论压力和指责都集中在美国政府或者温家宝身上,将温家宝在陈光诚事件上边缘化,同时还替周永康的流氓手段背黑锅,遭国际舆论的指责;通过挟持陈光诚的家人和妻儿让陈光诚迫于生存压力,无法追查政法委体系的罪恶。

周永康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公众和国际社会的视线从中共政法委系统这一"怪物"和变态行径上、甚至从中国国内的政治变化上移走,转移到美国政府是否妥善处理上,最终转移到胡温的失信上。同时,让奥巴马政府和胡温政府关系紧张,使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主维权人士今年以来这段中共政治动荡期间对胡温的信心受到极大打击,使胡温在国内国际的声誉和支持度下降。

这种作法不会是急于树立开明形象、推行政改的温家宝的作法。而这种作法的受益者只能是7年来一直打击陈光诚、特别是一年多来残酷迫害陈光诚及其家人、花6千万维稳经费阻止陈光诚的支持者和朋友前往探望他的政法委系统和他们的头子周永康。

其次,陈光诚致温家宝的视频向国际社会揭开了中共政法委的罪恶一角,而且只陈光诚一个人的"维稳"经费就有六千万之多,所有人的焦点都集中在政法委的"无法无天"、也在思考其存在的必要性上。这就等于给胡温"法办"周永康、撤消政法委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机会,之前有报导说温家宝身边的人策反了看守陈光诚的人、并给陈光诚送去了能联系外界的手机,陈光诚的视频中也特别对温家宝说自己出来了,胡锦涛如果能利用好陈光诚在国内国际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公众面前表现出对陈光诚的妥善处理和对迫害陈光诚者的追查,也能进一步扩大胡锦涛在国内外的声誉和支持度,从而为全面清算人马、推行政改开拓道路。同时,也能增强和奥巴马政府的联系和好感。

害怕陈光诚的国际影响力、害怕陈光诚给温家宝视频中提的三点要求、害怕温家宝承诺陈光诚调查政法委、害怕温家宝在政治博弈中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恰恰是周永康及其控制的政法委体系。

周永康及其身后势力在这次陈光诚离开美国大使馆过程中耍流氓,其目的在于:

一、不让陈光诚成为"倒周"、"废除政法委"的利器;
二、转移陈光诚事件引起的国内国际对于政法委的邪恶行为和呼吁废除政法委的关注;
三、使公众焦点转移到奥巴马政府的不当处理和胡温的失信上,用美国大选在即、政治对手会抓住这件事攻击奥巴马的机会,扩大舆论压力,让奥巴马政府对胡温失信的行为感到失望,从而恶化美国政府对胡温和习近平之间的关系,离间"胡温"及"第十常委奥巴马"的利益联盟,打击政治对手温家宝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四、打击温家宝在对他们政改报以期望的中国人中的信心和影响力,弱化政治对手胡温的影响力,特别是在目前政治博弈中的影响力;
五、扰乱局势,利用大家对现任胡温对陈光诚事件失信的不满情绪激化国内矛盾。以"维稳"为藉口进一步巩固政法委及其掌控的武装警察势力,甚至为己方人马搏十八大上位的机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要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相关文章: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揭密】陈光诚离开美大使馆内幕及谈判 中共有三怕




ifttt puts the internet to work for you. via task 68219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