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4日星期六

鲍彤披露邓小平激怒六四学生上街始末

血腥镇压六四国学生30周年之际,当时任中共政治局常委政治秘书的鲍彤先生日前披露,时任总书记赵紫阳出国访问后,将鲍彤排除在政治局常委会议之外,篡改在政治局常委的决定,把本来即将结束的学生运动定性为“动乱”,激怒了学生,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

中共六四屠杀上万人

1989年4月15日去世后,北京大学生自发地到天安门集会,悼念胡。随后该运动发展成一场要求中共反腐败、反官倒,要求中共给予中国公民自由、民主、集会的权利等的运动。

同年6月3日晚至4日凌晨,中共发动了14个陆军集团军、1个空降军等约30万军队,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和市民进行了镇压。据美国与英国的机密文件都显示,中共在这次镇压中,造成了上万人的死亡。

时任中共政治局常委政治秘书鲍彤,日前接受法广采访,披露了当时赵紫阳出访后,邓小平操纵政治局常委人员,激化矛盾,导致更多学生上街游行抗议中共的过程。

赵紫阳提出三条解决方案

鲍彤说,其实学生上街并不是一次,而是两次。第一次是悼念胡耀邦,哀悼无端地被废黜的胡耀邦,意思是说:“邓小平是错的,胡耀邦是对的。”

因为当时掌握中共党政军大权的是邓小平,而不是时任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及其继任者赵紫阳。邓小平在1987年1月以所谓的纵容知识分子自由化等理由,将胡耀邦赶下台。两年多后,胡耀邦因心脏病突发而亡。

1989年4月22日,胡耀邦追悼会在北京大会堂举行。参加追悼会的中共高层有邓小平、赵紫阳、杨尚昆、、彭真、聂荣臻、乔石、胡启立、姚依林、王震等。

据《炎黄春秋》2015年第3期发表的署名文章表示,追悼会历时近30分钟,向胡耀邦遗体告别时,中共高层仍以邓小平为首,排成单行走过,向胡耀邦遗体鞠躬致哀,然后上前与家属一一握手。

鲍彤说,胡耀邦追悼会后,大部分学生陆续回到学校上课,第一次学生上街进入尾声。

鲍彤说,赵紫阳4月23日出访朝鲜前,在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三条解决学生运动的方案:追悼会已经结束,劝学生回校继续上课;千万不要动用警察,除非发生打砸抢烧事件;“社会协商对话”解决学生提出的多项要求。

4月23日,赵紫阳去朝鲜时,李鹏去送行。李鹏问赵紫阳“还有没有什么事情要交待的?”赵紫阳说,“就是昨天决定的那三条,小平也同意了。”

李鹏在《李鹏日记》上说,从火车站回来,他立即把乔石找去,把那三条意见写成电报,发给各省市。

邓小平激怒学生二次上街

鲍彤说,但诡异的是,政治局常委的那三条决定并未执行,4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还将学生运动定性为“动乱”,被激怒的学生第二次走上街头,而且人数更多。而该社论是根据邓小平旨意写的。

鲍彤表示,学生受到这种无端指责当然气愤,不仅那些曾经到天安门悼念胡耀邦的学生气愤,而且原来没到广场来的学生也气愤了,也出来了。

鲍彤认为,学生回去了,或者在连续回去的过程中,这时肯定有一个人唯恐天下不乱,他觉得如果学生回去了就没有文章好做了,他就决定要激怒学生,他就说学生是“动乱”。

鲍彤认为,如果想真正了解从耀邦去世到六四间50天中,中共决策高层的内幕,就要分清两次学生上街的不同背景,特别是研究在1989年4月23日到30日,赵紫阳访朝期间,中共高层邓小平、李鹏、杨尚昆三人的所作所为。

李鹏在《李鹏日记》上说,“晚上我去见杨尚昆,杨尚昆劝我去见邓小平。”那天晚上他们去见了邓小平。

鲍彤介绍说,4月24日晚中共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但李鹏告诉时任中办主任温家宝:“今天晚上的会,你不要通知鲍彤。”当时,鲍彤是政治局常委的政治秘书,按理应该出席政治局常委会议。

这次会议的内容是听北京市委的汇报,之后决定成立一个制止动乱小组。也就是说“动乱”两字在社论26日发表前,在24日晚上就出现了。

只有邓小平知道六四中共要干啥

鲍彤认为,赵紫阳外出时由李鹏代理主持工作期间,李鹏没有权力告诉中办不通知常委的政治秘书,这超越了李鹏的权力。这应该是邓小平决定的,否则赵紫阳回来后李鹏怎么向他解释?

“所以我说:在一开始的时候,只有邓小平一个人知道六四他要干什么。那么到了4月23日晚上的时候,我相信:全中国只有三个人知道,即邓、杨、李。我想其他人都不知道。其他情况我们说不清,但动机只有由邓小平来说。邓小平的动机最初可能连杨尚昆、李鹏也不知道,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正像文革发动时,毛泽东的想法,刘少奇不知道,林彪不知道,陈伯达也不知道。”鲍彤说。

赵紫阳4月30日从朝鲜回来后,鲍彤第一时间面见赵紫阳,明确说4月26日这篇社论不好,27日的北京全市大游行,是这篇社论激起的。当时大街小巷统统是学生,支持学生的有市民、中共官员,还有警察。

鲍彤还给赵紫阳介绍了他当时到街上看到的情况:看到学生写的标语是——“反对垂帘听政”,“邓小平教导我们说:让大家说话,天不会塌下来”。

来源:大纪元



via 鲍彤披露邓小平激怒六四学生上街始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