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星期五

闵良臣:看看胡锡进对雾霾做出多大「贡献」

当今雾霾锁中国,民众愤怒不已,连《雾霾神曲》都创作出来了,且听那曲怎么唱:「山河破碎,问环境谁之罪?」谁?就我所知,至少环球时报跑不掉,胡锡进跑不掉。

中国很多当代史最怕回头看,一看,就丑死羞死。当年几乎每一项决策、每一个讲话,甚至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每一次批驳,都信誓旦旦地对亿万国民说他们决策讲话都是正确的,甚至无比英明伟大。可若干年一过,再一回头,就知道,他们说的做的,不仅错,而且有多么错,错得有多么离谱,且因这种大错特错,让国家让人民让生命付出极惨痛的代价。

关键是至今仍不觉悟!

这里别的不说,就只说一个该死的霾。现在一个霾几乎让举国民众怨声载道,就差没有上街没有散步,当然没有上街散步主要是上不了街散不了步。

大家都在诅咒。然而,那个胡锡进呢?那个环球时报呢?你们现在哪里?把你们当年发表的那些「伟大」社评拿出来看看,是做了中国社会的促进派还是做了中国社会的倒退派?正如已经去世的老人曾彦修所说,现在执政者的前途不是别的,就是前进还是大退特退。

可以说,每一个在因重度霾而污染的空气中生活的大陆民众都有理由举报你们,指控你们,谴责你们?在过去的几年间,你们扮演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即使不看这张报纸,因有互联网的关系,大家也都知道,这些年来,每有社会热点出现,胡锡进领导的环球时报必发社评。可由于胡锡进的脑子大概有问题,我们今天再回头「翻一翻」环球时报的那些社评,本人可以负责任地在这里说,几乎每一篇都成了垃圾。换句话说,即使像老闵这种人,十年二十年前的拿出来看,也仍不失有一定的现实社会意义,可环球时报发的那些社评有吗?有吗!

当然,说「成了」垃圾已是客气话,其实就在环球时报发表每一篇社评的当天,很多人就已看出来那些都是文字垃圾,只因这是一张所谓「主流」报纸,而在我们国家,主流报纸,即使错到天上去,别人也批评不得。不然,人民日报当年发表亩产万斤的「卫星」,你看到有不同声音吗?不可能。这也正是我们这个国家为什么进步如此之缓慢的重要原因。

每一次「进步」,甚至每一次改变,都是走不下去之后做出的不得已选择,包括所谓改革开放,同样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之所以是这样一种周而复始,正是因为我们实行的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一种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只要执政者没意识到错,或说即使意识到,只要它不肯承认,就只有继续错下去,甚至还会加大力度地错下去,一直错到不回头不行才又开个大会,说他们「有自我纠错的功能」,因此也就总是「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说也罢!

2016年秋天,大陆互联网上忽然有篇龙永图的文章:《从我送外孙女去谈谈中国的教育》。诸位看官,你道那龙永图何许人也,就是原外经贸部副部长、我国加入世贸的首席谈判代表啊。据龙永图后来回忆,说是当时谈判最大的困难,就是不敢承认中国搞市场经济,当时我们叫「市场调结和计划调结相结合的商品经济体制」,并说为了「市场经济」这4个字,我们谈判了6年。后来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文史研究员发表一篇文章,对此感慨不已:「我们全民抗战、赶走日本侵略者,也只花了8年时间,怎么为了『市场经济』四个字竟谈判了6年呢?」没有人接腔,更没有人能回答得了。

也就是这个龙永图,大概早已觉悟,他在上面提到的文章中说:「以前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凡是碰到西方发达国家提出要提高保护环境的标准,我们自然就会牴触。当时我们想,你们搞了几十年的工业化,把经济发展起来了,现在我们发展中国家刚要发展,你就提出标准要提高,这是陷阱,这是骗局,我们不能同意。现在想想真是荒唐。我们这几年吃了很多环境的亏,北京连续五十多天的雾霾。我们现在才知道,保护环境不是为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环球时报,不,胡锡进,你听到了吗?你听到了吗!

2016年12月21日星期三

附:

面对「政府公信力少」怎么办

——评环球时报社评《政府公信力少,奇怪争论就多》

我说过,环球时报有不少社评都是不讲道理不讲逻辑的。即使在最近(11月2日)刊发的一篇让一些看不清真相的读者与其说是称道不如说是受蒙蔽的社评《政府公信力少,奇怪争论就多》中,也仍然充斥着不讲道理不讲逻辑的思维。

如谓不信,就让我们来看看。

1

社评开篇就说:「围绕中国空气质量的争论在升级,舆论对北京市的测量数据持尖锐怀疑态度,美国驻华使馆测量PM2.5的方法和数据受到网络上不少人的追捧。北京市只测量PM10数值,被一些人认为是对大气污染的『故意隐瞒』。」

听这口气,很显然,是指责我们的「舆论」不应该追捧美国驻华使馆的数据,同时也不应该认为北京市的数据就「是对大气污染的『故意隐瞒』」。

这就让我奇怪了。环球时报所说的「舆论」,显然是指我国各地——主要是报纸发出的声音(杂志还来不及)。可不仅据我所知,而且地球人都知道,中国至今没有放开新闻管制,仍然不允许民间办报办刊,互联网几大门户网站也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换而言之,我国所有能被环球时报称得上「舆论」的舆论,实际上都是党的舆论政府的舆论,至少也是「在党的领导下」的舆论。现在这种舆论居然要去追捧美国驻华使馆对北京空气测量的数据,而对北京市测量的数据「认为是对大气污染的『故意隐瞒』」,这说明什么呢?我想,只能说明就连各地甚至包括北京一部分「舆论」也对北京市政府的公信力持大大的「怀疑态度」,或者说,至少北京市政府在中国「舆论」界是谈不上有什么公信力的。

这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起码算不上什么新鲜事,而是早已司空见惯。前不久人民日报还刊发文章,说现在的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不相信专家不相信媒体,成了「老不信」。我想全国的老百姓不仅都持「怀疑态度」了,而且「怀疑」得还这么广,这怎么说也比「舆论」只是对北京市政府持「怀疑态度」要严重得多吧。这些年,一讲「历史的选择」,有些人就爱高调宣扬「得民心者得天下」,那意思,现在的政府是当年人民的选择。可照这个逻辑,如今老百姓都成了「老不信」,你总不能说现在也还是他们的「选择」吧?换而言之,如果允许他们再作一个选择,他们还会不会作其他选择呢?总不能说我们的人民世世代代只能有那么一次「历史的选择」,今后再也没有选择的权力了吧?不然,这不是在强迫人民吗?

实际上何止是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呢,现在的媒体(其实也就是环球时报所指的「舆论」)在不被老百姓相信的同时大约也是不相信政府不相信专家的吧;因为要发什么样的「舆论」往往不是媒体说了算,而是要看有关部门的脸色要听有关部门的电话指示,一言以蔽之,媒体是做不了主的。除此之外,就是专家,在不被老百姓乃至不被媒体信任的同时,他们就相信政府就相信媒体了吗?我看也未必。所以说,除了老百姓成了「老不信」,事实上现在大家都互不相信了。

既然我们已经到了「老不信」乃至互不相信的时代,舆论对北京市政府发布的空气数据认为「是对大气污染的『故意隐瞒』」,不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吗?

2

然而,环球时报可不这么想,社评紧接着就为开篇的话作「注脚」,只是在注脚中除了说出一句大实话外又犯了不讲道理的毛病:「问题的核心在于,政府的公信力不足以支撑其在这场争论中的态度。一些人对政府『对坏消息轻描淡写』的怀疑根深蒂固,当争论出现时,先相信美国使馆,再相信中国民间的说法,最后再相信政府的数据,这个顺序成了他们的基本态度和习惯。」

这段话的第一句,老老实实承认了我们有些地府今天的公信力低至何等地步,连支撑一场争论都是困难的,这样,也就揭示了中国一些舆论之所以敢于冒着被指责为「崇洋媚外」或者「不爱国」甚至被目为「汉奸」的恶名去相信美国驻华使馆的数据而认为北京市的数据「是对大气污染的『故意隐瞒』」。

然而就说了这么一句大实话,环球时报来不及先去督促北京市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思维又走上了不讲道理的歧途——笔锋,不,手指一转,开始指责一些人不该「对政府『对坏消息轻描淡写』的怀疑根深蒂固」起来,还说「当争论出现时,先相信美国使馆,再相信中国民间的说法,最后再相信政府的数据,这个顺序成了他们的基本态度和习惯。」

这又让我觉得难以理解——当然,谁都明白,环球时报的意思是,这次北京市政府没有「对坏消息轻描淡写」,而只是因为「中美」标准不同,因此,不应该还用老眼光来看待北京市公布出来的数据。可就算如此,就有理由指责「舆论」不该「对政府『对坏消息轻描淡写』的怀疑根深蒂固」吗?我们舆论的这种「基本态度和习惯」难道不正是政府过去长期无数次地「对坏消息轻描淡写」的恶果吗?要知道,无论是舆论对政府的怀疑根深蒂固,还是舆论已经养成的「基本态度和习惯」,都是缘于政府,即先有政府长期无数次「对坏消息轻描淡写」,才导致舆论对政府的「怀疑根深蒂固」,养成舆论现在这种令环球时报们很看不顺眼的「基本态度和习惯」,而不是因为舆论的「怀疑根深蒂固」以及「基本态度和习惯」导致政府「对坏消息轻描淡写」。

如果这样说连环球时报也不能不承认的话,又有什么理由以这种语气来指责舆论呢?出现这种情形难道不也是顺理成章的吗?充其量,你也只能说这一次北京市政府有了进步,开始学着实事求是了。如此而已。

3

然而,环球时报好像怎么也不理解中国的舆论怎么会这样,于是在自己思维的死胡同中不讲理地继续走下去:「然而舆论的焦点不像是要求空气质量立刻达到欧美标准,而是在质疑是不是受到了政府数据的『欺骗』。北京市环保局的基本态度是,他们公布的数据都是真的,美国使馆在一个点的监测,与环保局监测网得来的数据,在科学性上毫无可比性。」

读这段话第一句,你会觉得很好笑:既然面对的是一个因「对坏消息轻描淡写」而没有公信力的地方政府,舆论又怎么会一开始就把「焦点」集中在「要求空气质量立刻达到欧美标准」呢?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我们的舆论首先「质疑是不是受到了政府数据的『欺骗』」有什么不应该的?倒是让人们觉得环球时报这张报纸好像不是中国的报纸,因为说这些话分明就是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嘛。远的不说,单从「周老虎」以来,地方政府部门也不知有多少「基本态度」「都是真的」,可后来被证明却是假的,是欺骗!就是最近一村官因多次上访最终所谓「溺水」浮尸后,村官所在的镇领导们又说了多少欺骗死者欺骗舆论的假话!而连中国空气质量到底差到何种程度的真实情况都没弄清楚,我们的舆论又怎么还能奢望我们的空气「达到欧美标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4

不过,在指责我们的舆论一通后,环球时报也不得不再次承认:「让公众理性对待中国与世界先进标准的差距是困难的,当政府公信力不强时,这更无从谈起」,而「提升政府公信力是解决当前各种奇怪争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除此之外,「政府建立公信力,最重要的就是不隐瞒或淡化坏消息」。

这几句话最关键的就是最后一句中的「不隐瞒或淡化坏消息」,这也是我们政府失去公信力或说政府公信力少的最根本原因。什么叫「隐瞒」?什么叫「淡化」?说白了,就是欺骗!

这个世界上还没听说有哪一个诚实的政府或者说不隐瞒也不淡化坏消息的政府在他们的国家公信力也像我们这样之差。既然如此,这岂不正好为我们的舆论为什么要「质疑是不是受到了政府数据的『欺骗』」做了最好的注脚吗?当对方长期失信或长期「隐瞒或淡化坏消息」让舆论很难相信对方后,不论对方今后再说什么再做什么,包括拿出什么「数据」,舆论第一反应是质疑,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如果我们所有的舆论在受到一千次一万次地「隐瞒或淡化坏消息」的欺骗,仍然毫不怀疑地相信对方,那么,这种舆论除了叫「傻子舆论」或叫「奴才舆论」,还能叫什么呢?质疑,只是不相信,并不代表认为对方说的做的就是错的。而政府如果要改变这种动辄被质疑的尴尬,只有今后不再隐瞒也不再淡化坏消息,逐步得到媒体的信任,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好法子吗?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我们的主流媒体,特别是像环球时报这样的极端主流媒体,至少在他们发表这篇社评的时候,所讲的意识形态大约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吧。既然如此,也就不会不知道「怀疑一切」正是马克思的名言。「怀疑一切」,难道不包括怀疑政府拿出的数据吗?而况面对的还是一个「习惯」「对坏消息『低调处理』」和「隐瞒或淡化坏消息」的地方政府拿出的数据呢?环球时报现在这样对待舆论既是极为正常又有点感到无奈的质疑,且还称质疑的舆论为「奇怪争论」,这多少是有违你们所谓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的啊。

5

当然,今天的中国,违不违马克思主义,好像已经并不重要了。特别是在当下,让人纠结的是:面对因长期「隐瞒或淡化坏消息」而失去公信力的政府又拿出什么「数据」,我们的舆论应该怎么办?是继续像被环球时报所指责地「奇怪争论」下去还是有别的什么出路,或者也应该有一个别的什么出路?

若是从人类文明发展或叫时代进步来看,「出路」当然是有的。现在毕竟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且迎来了信息时代,人们已经普遍懂得什么叫国家什么叫政府,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特别是按照现代政府的标准,政府除了行使人民托付的权力之外,政府没有任何权力,若是再用十七世纪洛克在其名篇《政府论·下篇》中的话说,就是「政府除了保护财产之外,没有其他目的」。一旦人民认为政府没有好好行使他们托付的权力,或对政府的行为不满,就可以收回他们托付的权力。

如此说来,我们的政府不可能有「隐瞒或淡化坏消息」的权力,人民也绝不会把这种权力托付给政府,因为这种权力对人民自己百害而无一利,而人民知道什么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当一个政府行使的并非人民托付给它的权力而是自己想当然的权力时,人们就不止是「奇怪争论」,而且还可以行使言论自由、集会、示威游行等正当权利,直至收回自己的权力,改换政府。如果面对政府「隐瞒或淡化坏消息」,人民只能「奇怪争论」,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社会,而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往往是由于政府因专制极权而过于强大,强大到人民只能「奇怪争论」,而不能收回自己的权力。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说,这是人民的悲哀。

现在的情形是,如果到了这个地步,面对人民的悲哀,还有人居然出来指责人民不该「奇怪争论」,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又是何等心肠!面对一个公信力少到一定地步的政府,舆论最多也只敢质疑只是搞一点「奇怪争论」,而我们的老百姓也仅仅是被动地「老不信」而已,这不是很值得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媒体值得反思乃至站出来主持正义的吗?如果再允许借环球时报的手或嘴,套用他们在这篇社评中的半个句式:环球时报的焦点不像是要求政府立刻提升公信力,也不是要告诉人们我们政府公信力少我们的舆论应该怎么办,反而在质疑我们的舆论是什么「奇怪争论」——这难道还不够「奇怪」吗?

2011-11-5

--转自作者博客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via 闵良臣:看看胡锡进对雾霾做出多大「贡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