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0日星期五

风青杨:今天建了明天拆 浪费几亿谁埋单?

云南省河口县有一个名为〝中国 ——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的项目,这个2011年2月完工的专案被当地誉为〝边境明珠〞,总投资额为2.7亿元。但在3年之后的2014年 5月23日,该专案却开始动工拆迁 补偿费用保守估计要3亿元左右,高于它的建设费用。斥资2.7亿元的〝文化长廊〞,为何如此短命?(东方早报)


按理说,投资如此巨大的一个专案,没有科学 的论证和严格的规划,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条〝文化长廊〞从2011年开建到2014年要拆,不到三年,耗资2.7亿,好不容易建成〝边境明珠〞,为何现在又要花3亿去拆,作为纳税人的公众却几乎完全是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要知道昨天建,今天拆,这可不是孩子在搭积木,玩游戏,这其中被白白浪费掉的,可是几个亿的财政资金,纳税人的血汗钱啊。


城市建设,这几年最为火热,伴随而来的则是今天建了明天拆的怪现象。2007年,沈阳的五里河体育场以16亿身价结束了18年的生命;而2010年,福建台江区一所投资1500万新建的小学为了给政府规划的CBD让路,只有2年就面临被拆迁的命运;南京市搞了一个几百万的绿化工程,建好一年就开着铲车铲除了,官方的说法是这是临时性的绿化工程;山东某地一处安置房修建好了,还没有入住,结果就倒地了,官方回应说影响整体规划;这样的新闻我们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现在短命、超短命建筑越来越多。建了拆、拆了建成为一种时尚。早有人分析过个中原由:对当地公共设施建了拆、拆了建,动静越大就越能显出政绩,GDP也比较容易在这样的折腾中上升。拆是为了什么?江西万载县委书记认为,是为了发展,〝为了发展,就得拆〞。江西宜黄县的一位官员,在自焚 事件犹了未了之际,居然发表文章 称,〝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


从前有个词语叫〝穷折腾〞,现在〝不差钱了〞,一些地方又开始〝富折腾〞。云南河口的一建一拆,五亿多元的投入化为,或许留下的,是那被创造出来的五亿多GDP。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各地保障房有七成还没有开工,其中理由之一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上没有保障。所以,我就比较疑惑,为什么没有钱盖保障房,却有钱像小孩〝过家家〞一样,把建筑盖了又拆呢?


在××工程的大旗之下,似乎没有什么不能拆,没有什么不敢拆。至于浪费还是不浪费的问题 ,一概抛之脑后。早有论者指出,一拆一建的过程实际就是打造GDP数字的过程:拆也GDP,建也GDP。再有,有些情况下,规划变更还涉及到国有土地的再次出让、坐地生财的问题。以拆迁作为地方发展的动力,拆出高楼,拆出新区,当然也拆出了官员的政绩。因此,每每令专家不可思议、公众十分吃惊的炸倒重建,地方官员却乐此不疲。


难怪早就有专家感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建筑最浪费国〞。说到底,还是地方领导片面追求政绩、短期利益和表面形象。政府的钱怎么花,花多少,如何避免政府的钱不被乱用滥用,这都已经是老问题了,一些地府的决策,仍旧是少数领导脑袋发热的结果。而这种拍脑袋决定,最后结出的,往往就是劳民伤财的恶果。


大拆大建的背后,是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模式的迷失,以土地养财政,以开发代替建设,使城市透支了未来 的财力;同时,也是政府与市场不分、权力失之制约的产物。城市规划成了权力的橡皮泥,朝令夕改,公共决策成了少数人的游戏,闭门拍板。要从源头上遏制动辄乱拆、拆了再建,建了再拆的折腾,就必须让民众参与 监督,盯住城市决策、盯住规划源头、盯住〝公共钱袋〞。


最为可怕的还在于,不仅仅对决策失误的追究不严厉,很多地方为了鼓励官员大胆的去干,还出台了保护性的法规。上海就出台了有关规定,对于官员的决策失误做到尽量不追究。如此这般谁会对决策敬畏呢?如果决策失误可以被严厉追责,大家在审批项目的时候,在拆除的时候才会更谨慎。没有民意的参与,没有监督的介入,没有问责的跟进,城市大拆大建中大大咧咧的〝烧钱游戏〞将横冲直撞,如入无人境地。


文章连接:http://ditianlang.blogchina.com/2199906.html


Email订阅禁闻 来源:



本文标签:, , , , ,






via 风青杨:今天建了明天拆 浪费几亿谁埋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