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星期五

章天亮:中国古代的琴与箫

新唐人电视台的新年晚会上,常常会听到古琴和箫的声音,让人感到心里安稳舒适。我对于西方的乐器了解很少,对于中国乐器的音质音色也所知有限。但是史书上流传下来的乐器制造方法和功用倒也颇有些神秘色彩,故写出来和读者分享一下。

》上说,琴本为伏羲氏所琢。有一次伏羲看到凤凰来仪,飞坠在一株梧桐树上。那梧桐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按天、地、人三才,截为三段;取中间一段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制成乐器。琴长三尺六寸六分,按三百六十六日;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最开始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

《警世通言》上的记载多半是可信的。司马迁在的《律书》上还给了一种数学计算方法。古时候制作乐器的时候用丝线做弦,对于丝线的数目是有严格要求的,这个名目叫做「三分损益」。最粗的弦是「宫」弦,用81根丝。去掉81的三分之一(「损」),得54根丝。所以「徵」弦是54根丝。增加54的三分之一(「益」),即54加上18得72,这就是「商」弦的数目。去掉72的三分之一,得48,这就是「羽」弦的数目。增加48的三分之一,得64,这就是「角」弦的数目。

这种制琴的方法赋予琴一些不可思议的通灵现象。大家都听说过「高山流水」的典故。说的是春秋年间,晋国大夫俞奉命去楚国修聘,中秋之夜泊船于一座山崖下,适逢雨收云散,皓月当空。伯牙抚琴一曲,刚好樵夫钟子期在山崖下躲雨听琴。伯牙问子期:「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子期答应一试,于是伯牙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钟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钟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遂与子期结为兄弟,留下千古传奇。

在《》中还有这么一段。刘备在荆州赴宴,蔡瑁要杀刘备,于是刘备跃马澶溪,跑到水镜先生的庄外。水镜先生正在弹琴,忽然停下来说:「琴韵清幽,音中忽起高亢之调。必有英雄窃听。」看来,看来琴声不仅能够反映弹琴者的思想,对于周遭事物,也有感应。

《三国演义》中讲「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见到蒋干的时候说,「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里面提到的师旷是春秋时一个很了不起的乐师。春秋末年,楚国入侵郑国,郑简公求救于晋国。晋平公手下的乐师师旷就说,让我用声音来占卜一下,于是师旷吹奏《南风》,又吹奏《北风》。奏罢,师旷禀告说,《南风》的声音压抑,《北风》的声音平和,楚兵定然无功而返,三天以后,我们就会听到好消息了。果然,三天后,楚国出了内乱,只得退兵。《东周列国志》上说师旷「能察气候之盈虚,明阴阳之消长;天时人事,审验无差;风角鸟鸣,吉凶如见。」

史书上关于箫的记载没有像琴那么多。我在谈到龙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一个「乘龙快婿」的典故。这个乘龙快婿就是萧史。萧史在见到秦穆公的时候,曾经演奏数曲,《东周列国志》上说萧史「才品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奏至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集于林际:百鸟和鸣,经时方散。」

穆公大悦。闻萧史为甚么吹箫可以招来百鸟,萧史回答说,箫是伏羲所制,当时一共有三十二根管子,其形参差,排成凤翼的模样;声音则仿造凤鸣。后来人把箫的形状简化了。但是「箫制虽减,其声不变,作者以像凤鸣,凤乃百鸟之王,故皆闻凤声而翔集也。昔舜作箫韶之乐,凤凰应声而来仪,凤且可致,况他鸟乎?」

《史记》的《乐书》的最后记载了师旷与楚灵王论音乐的一段对话。很多音乐都要有德的人才能听。《乐书》还说可以从琴的「宫、商、角、徵、羽」这五音中听出一个国家的「君、臣、民、事、物」的状况,以及琴的五音与人的五脏的对应关系,与人的「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德的对应关系。所以正大的音乐对于涵养人的道德和改善人的健康都是很有好处的。

的晚会音乐常令人听而忘倦,杂念不起,恐怕也和其中的琴箫之声有些关系吧。这就要读者和观众去亲身体验了。

安卓翻墙APPWindows翻墙:ChromeGo
AD:搬瓦工官方翻墙服务Just My Socks,不怕被墙

来源:大纪元



via 章天亮:中国古代的琴与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