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4日星期五

是战是和?谁在制造中印对立

就在两个月前,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大获成功,口碑票房双丰收,连同期的好莱坞大片都不是对手。

大陆社交媒体上甚至也掀起一股讨论印度文化与社会现实的热潮,民众对于这个没有派代表来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峰会的国家,似乎印象有所好转。

可是自从6月底“中印边境两军”事件以来,从官方到民间,两国又陷入到了一种“对立”的状态中。

比如近日大陆的社交媒体上一则流传广泛的“砸中国品牌”的视频。那段视频展现了印度某城市街边一个个手机店铺上残破的广告牌,其中包括两个中国知名手机品牌。

发布视频的人宣称:这是印度人因为边境的问题在报复中国人,所以砸了中国人的牌子。

中国网友对此反应强烈,一片要求“武力教训印度”的杀伐之声。

2017年7月初,解放军被曝大举增兵中印边境。

不过很快,有大陆官媒证实,视频中的内容,是印度浦耐(Pune)当地政府因为手机店铺户外广告牌不合规而进行拆除。政府与店铺的广告牌纠纷,早在中印爆发边境冲突之前就存在。

谣言可以澄清,但网民的情绪是真实存在的。特别是在近期中印边境争端的背景下,中印两国都存在的民族主义情绪显得颇有“依据”。

从6月26日起,中共部、国防部连续对印度媒体“爆料”的“中印边境两军对峙”事件进行表态,外交部发言人更是拿出照片,证明印度边防人员“非法越境”。

而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这场对峙从6月16日起便已开始。印度的说法是,“中方使用推土机拆掉了印度之前设立的碉堡,但双方边防部队没有发生争吵和直接的肢体冲突”。

不过,印度媒体的报道也前后矛盾。之前,印媒称“中国军队越过锡金段边界线入侵印度领土”;但6月28日《印度斯坦时报》则援引印度陆军参谋长的话说,“印度领土并未遭受入侵”。

中方外交部、国防部的回应则是,事情的缘由则是解放军在洞朗地区进行道路施工时,印度边防人员越过中印边界的锡金段,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方施工。

尽管有清晰的照片和视频可以证明,印度士兵和车辆明显越界,但印度这一次从官方到媒体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攻击性。印度陆军参谋长号称,印度此次是在为“2.5线战争”做准备,应对中国、巴基斯坦和国内的安全,并声称“2017年的印度已经和1962年不一样了”。

所谓“2.5线战争”,提法来源于1960年代冷战时期的美国。当时美国担心苏联和中国在欧亚的威胁,提出要“在欧洲应对一场大战争,同时在亚洲应对一场大规模战争,在世界其他地区应对一场小规模地区冲突”(1+1+0.5)。

印度媒体也声称,印边防部队已做好在洞朗地区进行持久战的准备。

对此,中共外交部发言人耿爽7月10日表示,“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外交解决”。这句话被一些西方媒体解读为“中国暗示有动武的可能”。

但很快有评论驳斥说,耿爽此言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我们要求印方立即撤回到中印边界的印方一侧”,意在说明“倘若开战,责任全在印方”。

不过仅仅一天之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印度外交国务秘书苏杰生(S. Jaishankar)7月11日面对媒体公开表示,印度和中国不能让分歧演变为争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测试我们的成熟度,我们过去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次为什么不能?”

这被外界视作“给两国紧张关系降温”。印度一家媒体也发文,认为中国应该三思而后行,一旦发生战争对于中国有三大不利:中印存在“巨大顺差”;世界各国都重视与印度的关系,中国要小心“失道寡助”;对中国一带一路与中巴经济走廊造成伤害。

不过,印度媒体“替”中国考虑的这三大不利因素,至少第一条是严重缺乏说服力的。复旦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此前在接受多维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印之间的贸易量是710亿美元,而中国与越南之间的贸易量都有900多亿美元。

印度媒体所谓的中国在中印贸易上46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放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中美贸易中去观察,实在不算一个很大的数目,“即使印度与中国断绝一切贸易往来,对中国来说也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印度媒体显然不这么想。《印度经济时报》7月12日发表文章,长长的标题《中国应停止鼓吹1962年中印战争,而要牢记1962年乃堆拉山口的败绩》把意思表达的非常清楚。

对此有中国学者指出,相比1962年,中印各自确实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62年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体量差不多;而现在,印度的经济体量是中国的三分之一,且双方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另有中国媒体7月11日报道,驻扎西藏的解放军炮兵分队6月27日曾实弹试射PHL03式300毫米火箭炮。有观察人士指出,这有可能是在向印度方面表达“态度”,即配备了射程调远一倍的远程火箭炮,解放军有能力在高原地区“吊打印度”。

中国大陆地区的舆论中也出现了“联合印度周边国家压制印度”的声音。不过有评论指出,这种说法既不符合中印目前的关系定位,也不符合亚洲中南部地区的和平稳定,“中印两国都是有核国家,光这一点就足以要求双方要谨慎地考量战争的可能性”。而且一旦局势失控,还有可能引发印度周边国家恐怖主义势力趁机坐大的副作用,遗患无穷。

中印边境争端持续升级,印度民众反华情绪高涨,大批民众走上街头抗议中国,并且焚烧中国国旗宣泄情绪。

其实对双方来说,战争都是最坏的选项,也是不太可能发生的选项。在分析人士看来,印度挑选在这个时候因为边界问题同中国对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向美国证明印度在亚洲‘平衡’中国的价值”,可能是“测试中国的战略耐性”,从而让边界问题的谈判路径按照印度的期待来进行。

甚至有阴谋论色彩的分析认为,印度此次用“替不丹出头”的理由同中国对峙,是想重演当年“吞并锡金”的戏码。另外,印度国内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也对印度官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印的边境争端纠缠至此,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甚至是民粹主义情绪)也有继钓鱼岛事件、帝吧出征事件后进一步抬头的趋势,前文提到的“中国手机广告牌在印度被砸视频”被热炒就可见一斑。

事实上,中国的媒体与“意见领袖”们大可放下那种没有必要的居高临下的心态,尝试找到与这个邻居更为聪明、更能体现中国大国气度的相处之道。毕竟从某种角度来说,今天的印度,正好像曾经的中国。

这就又要说回本文开头提到的《摔跤吧,爸爸》。如果说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印度今天的阶段,那么其中吵吵闹闹但充满活力的村庄、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进城后仰望体制部门的眼神,尤其是冲破传统偏见、冲破体制束缚的那股劲头,不就是二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吗?

或许比较恰当的视角是:中国面对的是一个饥渴而雄心勃勃的邻居,正在做中国曾经做过的事情。印度不断给自己制造“中国威胁”的心态,恰恰也是中国过去总认为西方国家针对自己的心态。

所以,当印度人越是焦虑,中国的民众越应该多一点自信,多一点“大国国民应有的淡定”。如果不认可“修昔底德陷阱”,想要摆脱“征服-被征服”的大国关系模式,中国民众就更应该对印度抱以宽容,哪怕印度目前有点沉溺于自己的情绪不能自拔。当然,这仅仅是针对大陆互联网环境中那些“打着爱国旗号却伤害自己的‘猪队友’行为”。

来源:多维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a 是战是和?谁在制造中印对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