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0日星期二

训政的理念及转型

作者:梅花电视-光复之声 ,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训政的理念及转型

「训政」一词,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中,针对民权主义的实践,有重大之具体意义,为何会提出训政,并非是要让革命党独揽全国统治权,而是透过两套方法:在地方实行地方自治并选出国民代表,并由中央招集国民代表,组织国民大会,制定宪法,以迈入宪政,成为真正之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认为,於民国初年当时知识分子以及政客,大多以人民对於民主概念不足,而认为中国不适合进行民主政治,甚至建立强人政治以及恢复帝制之存在,就如同西汉之王莽、东汉之曹操以及民初之袁世凯。孙中山先表示,所谓训政,就是革命政府应该具有「公仆」的意识,让人民尝试施行选举、罢免、创制以及复决之四权,让人民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民主之真谛;若不进行训政,而直接认为人民政治水平不宜实行民主政治,那就会与西方历史一样,不断的发生革命,直到真正民主权力回归到国民时,革命的循环才会平息。

而至今日,中共依然以人民素质不够为藉口,拒绝实践民主宪政。然而研究全球民主宪政的实践历史,我们却可以发现,无人以人民素质不足为藉口而拒绝实践民主宪政,反而是忠实地实践宪法对人民的承诺。随着时代的演进,民主与人权保障,也不断的提升其范围与包容。正因为坚持民主宪政对人民权利保障的承诺,让人民素质的不断提升。

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一书中〈第六章 能知必能行〉表示,从欧美历史的角度,论述训政重要性,内文谓:「美国土地向为蛮荒大陆,英人移居於其地者,不过二百余年。英人素富於冒险精神,自治能力,至美而後,即建设自治团体,随成为十三州。虽归英王统治之下,然鞭长莫及,无异海外扶余,英国对之,不过羁縻而已。及一旦征税稍苛,十三州则联合以抵抗,此革命之所由起也。血战八年而得独立,遂建立亚美利加之联邦为共和国。其未独立以前,十三州已各自为政,而地方自治已极发达。故其立国之後,政治蒸蒸日上;以其政治之基础,全恃地方自治之发达也。」

所以孙中山举菲律宾为例,「夫以中国数千年专制退化,而被征服亡国之民族,一旦革命光复,而欲成立一共和宪治之国家,舍训政一道,断无由速达也。美国之欲扶助菲岛人民以独立也,乃先从训政着手,以造就其地方自治为基础。」

以上为针对训政之说明,其理论是透过地方自治为基础,作为人民训练实行民主政治之基础,并且筹备地方上民政机关之组织,实行地方自治型的民主政治。

正如先总统 蒋公所言:「将来虽在宪法颁布以後,我们还是不能放弃训政的工作,我认为训政并非一定要中国国民党来担当,而是热心国事的人士,共同应有的义务,我认为训政的意义,不仅是政府训练人民,还得要人民训练自己,并且由各级民意机关,来监督政府,和训练政府。各级民意机关设立以後,他的地位一方面是代表人民,表达民意;一方面是监督政府,亦即是训练政府。政府和民意机关,并不是对立的,在民意机关的分子,今天在议会,明天可以在政府担当工作,而且尤其在地方基层,每一个人民代表,同时在民意机关,同时要实际参加地方公共事业,所以互信互尊的态度,应当培养,休戚共同的关系,应当认定,提携共进的习惯,应当养成。」

先总统 蒋公对国家重光後所应有的态度时更进一步说:「一俟中国大陆解脱共产暴政之羁绊,中国将遵循民主宪政的道路而前进,不论在何种情形之下,中国将不致恢复过去军政或训政的制度,关於这一点,可以从台湾获得证明。台湾尽管处於困难与紧急情势之下,中华民国政府在发展行宪的民主政治一事上,已着有建树。」

一般人对於训政,多误会为专制党国产物,然经历史反思,我们明白训政实质意义是要完成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的正确涵义为地方当依国家法律与当地之地方法,实际管理当地应管之事,而非管理地方所有的事,此乃均权的真正含意。在中国的宪政过程,我们变成有了宪法,然而地方自治却尚未完成,所以训政实与宪政合一,变成在宪政基础上,完成地方自治。

因此,将来中国走向民主政治,首先应该先恢复《中华民国宪法》,并宣传让人民知悉人民在宪法上所原本应有作为国民之权利与义务,由香港、澳门首先依其当地法律先进行全面普选。大陆则根据各地户口,建设成果择区分多期实施地方自治。主要的工作是解除城市居民移转户籍之枷锁,确立实际人口数以及印制选票,办理乡、镇、市、区之地方不受旧有如中共资格审查之普遍选举,分期扩张至全国,此为对於训政之现代化改良,最好的例子便是1950年开始的台湾省花莲县的地方自治选举。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如何加速观看YouTube?

训政的理念及转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